美俄会谈欧洲被晾一边
最近美俄领导人”普特会”又上演了一出好戏,但让人意外的是,最该紧张的欧洲却只能”干看”。8月15日,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近3小时的会谈,气氛看起来不错,但乌克兰和欧洲方面却连个座位都没混上。会后,普京直接向欧洲喊话”别捣乱”,特朗普则表示会”稍后”给欧洲领导人打电话。这场景,活脱脱就是一场”家长谈话,孩子等着挨训”的家庭剧。
欧洲的处境确实尴尬。刚刚在关税难题上被特朗普狠敲了一笔竹杠,现在又在自己家门口的俄乌冲突难题上沦为”等电话”的角色。为什么欧洲总是在美俄博弈中沦为配角?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?
欧洲的焦虑与挣扎
面对被排除在外的窘境,欧洲可不是坐以待毙。会前,欧洲各国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刷存在感:8月9日英法德意等6国发表联合声明;8月10日北欧-波罗的海八国站台支持乌克兰;8月12日26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声援乌克兰加入欧盟。更拼的是,德国还专门召集视频会议,拉着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起开会,就为了能在美俄谈判前先给美国”洗洗脑”。
可惜这些努力收效甚微。欧洲就像个拼命想挤进家长群聊的高中生,而美俄则是两个自顾自聊天的班主任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分析得很到位:”欧洲又回到了2月时的尴尬处境”,即便在经济上对美国做出重大让步,依然改变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。
为何欧洲总是被动挨打?
欧洲屡屡吃瘪的背后,藏着三个致命伤:
第一是能力短板。欧洲习性了跟着美国去别人家打仗,但当战火烧到自家门口时,却发现自己既没有独立应对的实力,也没有足够的应变聪明。就像崔洪建教授说的:”依靠固有能力和资源,欧洲无法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。”
第二是战略依赖。欧洲的安全长期绑在美国战车上,导致在关键时刻不得不看美国脸色。更惨的是,美国现在觉得欧洲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”,连配角都不想给欧洲安排了。
第三是内部分裂。欧盟27个民族各有小算盘,每次要达成共识都得开无数次会议。等欧洲终于统一意见了,美俄那边早就把生米煮成熟饭了。这种决策效率,难怪要被美俄甩在身后。
欧洲能否破局?
面对如此困境,欧洲接下来可能会三管齐下:一是和乌克兰抱团取暖,试图以更强硬的姿态挤进谈判桌;二是继续讨好特朗普,毕竟这位美国总统吃软不吃硬;三是严防俄罗斯扩大战果,毕竟在很多欧洲民族眼里,俄罗斯永远是个威胁。
但难题在于,欧洲的这些努力真的有用吗?美欧在对俄认知上存在根本分歧:欧洲视俄罗斯为长期威胁,特朗普却想把俄罗斯变成对抗中国的”好牌”。这种理念差异,注定了欧洲很难按照自己的梦想影响美俄谈判进程。
正如侠客岛分析所指出的,欧洲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,却在政治安全上排斥俄罗斯,这种矛盾政策让自己进退维谷。或许,欧洲真该好好反思一下:为什么花了280亿欧元援助乌克兰,到头来连个发言权都换不来?当美俄两个大国私下勾兑时,欧洲除了干瞪眼,还能做些什么?